>
至于哪些项目?不要想得太远、分的太细,因为你说了没人会相信,目前的科技水平也不足以支撑跑太远。但就是最现实的,覆盖面也是很广的。因为在她这种外来者看来,现在的技术实在太落后,什么都可以改——农用设备、医药卫生、良种引进培育、水利建设、印染织造、火炮轮船、钢铁冶炼等等——哦,最基本的还有天文地理和数学,明朝人民至今还认为天圆地方呢。
当然,如果能造出蒸汽机,那就是最好不过了;可惜久仰大名,到底结构是什么,怎么造,这个是真不知道,只记得瓦特烧水的典故。
以一己之力是绝不可能抵挡住群臣的炮火的,必须要和于谦商量。
于谦很不明白汪太后到底要做什么。
汪舜华只能跟他解释:“以前都是祖传绝技,秘不示人;一旦遇到战争、瘟疫等天灾人祸,工匠一死,再好的技术也都失传了。现在就是对以往的技术进行梳理,动员全国优秀的工匠对国家急需的技术进行研究并及时推广运用,以一马当先带动万马奔腾,推动整个社会科学技术大步向前。”
于谦对科学技术其实没有什么兴趣,但是听说奖励军备研发,倒也没有过分反对。从冷兵器到火器,别人不了解,他作为兵部尚书还是很在意的;尤其现在北方虎视眈眈,决不可掉以轻心。
有了于谦的支持,内阁仍然反对声音很大,陈循、高谷、王文、萧镃、商辂都异口同声的反对:“奇技淫巧,怎么能上大雅之堂!”
朝堂上更是反对声一片。
支持的声音比较少,高级官员中只有李贤表示了支持,农业是天下的根本,如果真的能够培育良种,那么朝廷适当奖励那也是应该的。
如果汪舜华懂科学技术,索性撸起袖子自己干先做出几项成果,比如冶炼钢铁、青霉素之类的;但是她是真的不会。
必须要做通思想工作——毕竟是要靠下面去推动的,否则就算成立了科学院,还是什么也干不成。
没时间一个个去说服,汪舜华决定,搞一次廷议。
在一片反对声中,这无异于以卵击石。
于谦皱着眉头:“这不是一个好办法。”
汪舜华看着他:“这是最好的办法,真理是越辩越明。既然是真理,就不怕质疑。”
她才刚刚执政,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班底,反而有三年不改制的祖训,如果真要乾纲独断,恐怕以前好不容易攒下的一点人望就彻底破灭了——没办法,牝鸡司晨,注定要迎来太多的非议。
二月初三,在奉天殿举行大朝会,商讨科学院设立的事。
王竑当先发难:“太后不应该在奇技淫巧的东西上花功夫,而应该恪守圣人礼教,亲近贤臣。”
紧接着,一大波朝臣纷纷响应,其中不乏誉满天下的名臣。
汪舜华静静地听他们说完了,沉默了一阵,平静的问:“古人说,民之所望,施政所向。你们说,百姓终日劳苦,到底所求为何?”
群臣相互看了一眼,不知道太后怎么突然冒出这一句,但还是各抒己见。
商辂就说:“百姓所求,不过天下太平、丰衣足食而已。”
汪舜华问:“天下太平已近百年,我们做到了吗?”
商辂没说话,群臣也没有说话。
于谦想到了那句“但愿苍生俱饱暖,不辞辛苦出山林。”
汪舜华问:“既然四海无闲田,为何农夫犹饿死?”
商辂道:“这是因为水旱频发,兼之田赋沉重,所以百姓难以为继。”
汪舜华点头:“你们想过怎么纾解吗?”
群臣立刻来了兴趣,无非是崇儒学、用正人、轻赋税、施仁政。
汪舜华点头:“你们说的都很好,但是为什么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解决?是历代先帝没有崇儒学,还是没有施行仁政?”
这话大家都有点受不了。
王文就说:“以前天灾没这么频繁,这是上天的警示,要朝廷亲贤远佞、施行仁政。”
汪舜华道:“这话不对,上天有好生之德,怎么会用天灾的方式来向朝廷示警?这样的示警方式,轻则百姓流离失所,重则饿殍遍野。这有违仁义的初衷吧?何况,按照这种说法,先帝和我又任用了哪些佞臣,施行了什么暴政?”
这话说得诛心,王文忙伏地请罪:“臣断不敢有这样的念头。”
汪舜华摆手让他起来,这不过是当时文官惯用的辞章,跟后代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思想认识差不多一个意思。
汪舜华看着群臣:“你们知道,我希望交还给皇帝一个怎样的江山?”
群臣开始恭维太后仁德,自然是想交给皇帝一个太平盛世。
穿二代战神皇帝成长史 穿越后我成了万魔之母 迹部哥哥是最强警探 等你失恋很久了 替身的野心是上位 我的渣攻皇帝重生了 被抓到魔界后我带头种田/救赎魔尊后我死遁了 当炮灰的我拥有了主角光环后 探花郎火葬场实录 她真的很难追 柯学卧底指南 穿书七零摆烂吃瓜 从夫郎赘婿到朝野重臣 [希腊神话]走错神系怎么破 末世重生之关越 魔王俘虏圣君的第七年 安全打工手册 重生之谁敢把我当炮灰 社恐在古代 (末世)上辈子的垫脚石他罢工了